2007-09-29

劉鳳學

陳淑英/專訪  (20070929)

 劉鳳學是台灣舞蹈界的先驅之一,她成長在烽火連天的年代,從國立長白山師範學院畢業後,曾赴日、德、英進修舞蹈。她在一九八一年赴英攻讀博士,成為我國第一位舞蹈博士。「當時月薪五百元,存了十年才湊足旅費,很值得。」

 民國三十八年她來到
台灣,那時大家都還不重視原住民文化,原住民還被稱為「山地人」的時候,劉鳳學一個女子就已經到山上、到蘭嶼,與原住民部落生活在一起,做田野調查了。
 劉鳳學更用英國拉邦舞譜的方式,記錄原住民的舞蹈文化,她是
台灣最早、最有系統、也最有成果記錄台灣原住民舞蹈文化的人。

 她說,剛到台灣時,有一次去屏東霧台,清晨起床,看到石板屋前,一個五十幾歲的婦女走在小路上,摘了路肩一朵小花就往頭上戴。以前她總覺得天人合一這觀念很抽象,但看了那婦女後,她突然感到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該活得如此輕鬆。這種與自然結合的感動也是原住民舞蹈最能打動她的部分。
 她喜歡原民文化的純粹內斂,不論是宗教、日常
生活、舞步,都連結土地與海洋。劉鳳學從一九五四年開始,對原住民舞蹈作有計畫地研究,也親身到蘭嶼及台灣各部落作田野調查。她曾經將原住民九族的不同傳統舞蹈,讓由九族青年親自演出,拍成錄影帶作為珍貴的紀錄保存

 沒停下腳步過的她說,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別人加諸我們身上,只有時間不是別人給,而且是公平的。因此,劉鳳學很守時,尤其排舞時,不能耽誤或被耽誤時間,更嚴格要求學生守時,「曾經有學生遲到被我鎖在門外一整天。」
 劉鳳學一年到頭只有舊曆年才放十幾天假。平常排舞的日子,她都從早上九點排到晚上十點多,回到家後,繼續做跟舞蹈有關的研究。這幾年新出了一種編舞軟體,她跟學生上密集班,一把年紀自己學電腦編舞,「常常忙到半夜兩三點。」
 自比有雙「老狐狸」眼睛的劉鳳學,連上術科都自備教材,教學生抄筆記。如此認真,她不覺得苦,反而是種享受。她說人不要抱怨,抱怨就等於屈服,等於失敗,「我很少有時間發牢騷抱怨」,自己做好,環境就會變好。
 

 這麼多創作,可有滿意的經典之作?劉鳳學說「沒有」。她不認同許多「經典」作品這樣的概念:「經典要丟到垃圾桶去」。
 她說自己不嚮往經典,不想被過去框架住,她一直警惕自己,「每次做出來的作品都要不同,刻意讓它不一樣。」
 劉鳳學常告訴舞者,過去封建時代,自己無法主導生命,但現在大家獨立,可以自己支配人生,作一個「完全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她的舞者不是每個都科班出身,她認為有其它學科做背景,大家腦力激盪,可以有更大的
空間及智慧思考身體。她說,一個舞者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要止於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