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7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9/27-30 國家戲劇院《熱情馬祖卡》 節錄自960927中國時報

鮑許一九九八年的作品,混合了葡式鼓樂、歌曲、爵士樂、打擊樂,還有狂野的探戈、森巴樂及巴西華爾滋,激昂澎湃又清新動人,洋溢著生命力。
 《熱情馬祖卡》是鮑許城市系列的創作之一。她從一九八六年為羅馬編作《維克多》 開始,陸續為羅馬、維也納、馬德里、洛杉磯等城市編舞。亞洲方面,她創作出紀念香港回歸的《拭窗者》、韓國首爾的《粗糙的切割》,及以印度文化為主題,但目前尚未命名的舞作。

  她會與她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成員一同到委託的城市
生活,直接感受當地特殊文化,再進行創作。而這次在台演出的《熱情馬祖卡》,就是她在一九九八年接受里斯本世界博覽會及里斯本德國歌德學院的共同邀請,為葡萄牙量身訂作。不過她卻沒去葡萄牙本土大城,倒是選擇前往位在西非,十五世紀的葡萄牙殖民地維德角(Cape-Verde)群島取材。
 島上被火山熔岩所覆蓋的特殊地形,藉由集體唱歌跳舞抒發心中苦悶的習慣,以及海浪拍打岩岸的海潮聲,在《熱情馬祖卡》中都可以發現。這支舞作已巡迴世界各大劇院,回響不絕。


 鮑許說,到不同城市感受不同生活文化的經歷,為她「開啟一扇窗,並改變創作習慣。」
 

不擅於大眾面前剖析自己作品的鮑許,之所以成為現代舞蹈劇場的代表性人物,就在她冒險解放了傳統舞蹈型式。她更在舞蹈中不斷針對愛情、憤怒、掙扎、人生的失落等問題,提出思考。在她的作品中,芭蕾、現代舞、街舞、默劇、特技,或者吃喝玩樂都融合在其中。大膽熱情而充滿奇想的豐富視覺,更令人目不暇給。

 鮑許崛起的時候,許多評論者質疑她的作品太荒謬,因為舞蹈動作太少。鮑許當時回應的話,如今成了名言:「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

 鮑許的成名作是一九六八年編的《在時光的風中》,得到科隆編舞比賽大獎,這也是鮑許唯一一次參賽紀錄。她決定冒險,走出自己的風格,在一九七六年以《七宗罪》做嘗試,融合舞蹈、戲劇、綜藝歌舞秀等形式。有許多舞者不明白用意,覺得自己無用「舞」之地,紛紛離開她。
 鮑許創作的習慣,會一直對舞者提問,像是她曾經問她的舞者「做什麼事自己會覺得羞愧?」、「會和一具死屍做什麼?」鮑許談到自己創作的這種「怪癖」時,笑說:「往往我提的問題比獲得的答案還多,多到真的忘了問過什麼。」


-----------------------------------

通暢自由的穿越
我喜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