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30

楊絳 96歲寫下《走到人生的邊上》

國時報 2007/09/30
年老是
生命史裡最難想像的部分。在那之前,你或者能夠透過疾病體會肉體的患難,或者能從旁觀中推敲神微氣衰的呼吸,但終究不可能快轉時間、催熟歲月。想看懂每一道紋路的來歷、體會每一個皺折的狀態,你總是必須等,等自己終於翻到了那一頁。
  而如果那一頁所經過的路途,是一般人走不到的呢?例如說,96歲的楊絳。

  台灣讀者對楊絳已經很熟悉了。早期她為人熟知的身分,是民國才子錢鍾書的妻子,《圍城》就是兩夫婦在你寫我讀中完成的。當然,她自己也翻譯、寫劇本、創作小說及紀錄文革經歷的《幹校六記》,但直到2003年的《我們仨》,在兩岸三地掀起文學書市少見的閱讀旋風,她的名字才廣為台灣新一代的讀者所熟知;而更沒想到的是,在悲懷錢鍾書及女兒錢瑗的《我們仨》之後,楊絳還會再寫。

  即將於10月中旬在台上市的新作《走到人生邊上》(時報),就是 楊絳「人走到那一步」時各種赤裸的思想細節,書裡是她關於各種終極問題的思索──神與鬼、靈與肉、人與文明、命與天命,人生的價值、靈魂的鍛鍊…。提出這些主題,楊絳不為說教,反而像是一本自問自答的筆記書,只是其條理之工整、語言之清明、思路之準確,全然不似一個高齡老人,而其間穿插的細瑣往事,更令人嘆服她的記憶力。

  近年來,楊絳年事益高,幾度入院,已閉門謝客,婉拒各種形式的訪問。今年9月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莫昭平為洽談出書,特地前往拜訪,得見楊絳。由於耳不能聽,兩人的談話先由莫昭平寫在紙上,楊絳再口頭回答。「聊」得融洽之際,老人家還會傾身向前,急急想看接下來問些什麼。莫昭平說,老人寂靜的生活雖然禁不起熱鬧,但清簡的日子難免寂寞,偶有客自遠方來,她還是很高興的。

  楊絳現在的生活極為簡單,由一位保姆24小時照顧,每天早上打八段錦,晚上散步,其餘時間則讀書、寫作(且是紮紮實實、一筆一筆在稿紙上寫!)以及想事兒,平日用的還是錢鍾書留下來的那張老書桌。雖然《我們仨》的底蘊是巨大的哀傷,《走到人生邊上》是直面生死的洞察,但老人身上並沒有凋零氣氛。莫昭平形容:「她仍然風趣,仍然愛說笑,仍然愛美。」說要照一張相,她先是嫌自己不好看,而後趕緊進房仔細梳髮理衣;耳朵儘管重聽,但眼力與記憶力都極好,莫昭平留下名片時,楊絳只遠遠一瞥就看得清楚,默記下她的手機號碼後,還露出些許得意之色。莫昭平說,她非常訝異於老人的生命力與活力,那是書中難以體會的、另一個強韌的楊絳。

  錢鍾書在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的序裡,形容人生像一本大書,「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先後送走女兒與丈夫,《我們仨》若是楊絳人生之書裡的哀傷尾聲,《走到人生邊上》或許就是老人為自己一生寫的書評。楊絳不諱言自己年老,也不諱言老的下一步死亡。她寫:「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她甚至直言,這就是一本「人之將死」的書。

  這樣的說法難免令人感傷,尤其是出於老人自己口中。不過,莫昭平在拜訪楊絳時,問及她還有沒有寫作的計畫?楊絳先是答:「現在不寫了。」轉念想想,又補了一句︰「以後會不會再寫,也很難說。」莫昭平說,她知道楊絳不會就此放開手上的筆,或許《走到人生邊上》不會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沒錯,楊絳96歲了,已經走到人生邊上了,還寫了一本為自己送別的書,然而,她不是風燭殘年,不是槁木死灰。

---------------------

我會想看這本書的

2007-09-29

再見"最遙遠的距離"系列報導

沒有電影工業社運,就沒有台流
■吳永毅(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今年1月初,被香港政府檢控的11名反世貿運動人士在尖沙嘴絕食抗議,韓國三大巨星李英愛、李秉憲和安聖基連署了一份要求無罪釋放抗議者的聲明,除引發香港媒體熱烈報導外,也有台灣知名音樂人鍾適芳隔海感嘆:在國外,藝人關心政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台灣,怎麼就變成了這幅模樣?

  當時很多人可能認為那只是少數韓國有社會意識的影星的偶發事件,但本月五日起,韓國的「堅守國産影片配額電影人對策委員會」發起了「一人抗議」等行動,由韓流中最頂尖的演員,包括安聖基、朴仲勛、張東健、崔岷植、全度妍輪番上街舉牌抗議;8日影劇業全國罷工一天,數百紅星在首爾與民主勞總和學運團體集會遊行,2月18日又與韓農五萬人會合,舉行大規模反美示威。台灣終於知道韓流背後,還有整個影劇界都在搞社運的故事呢!

  又因為現在只能從影劇娛樂版讀到片斷的韓星抗議新聞,如果因此認為他們只能做些像粉絲簽名會的輕鬆行動,那就大錯特錯了。全韓最賣座的電影《太極旗飄揚》的導演姜帝圭,1999年與申鉉濬和朴贊郁等著名導演,在首爾的光化門的集會上,公開剃光頭展現抗爭到底的決心;其規格可是和去年在香港美國領事館前的反世貿行動的韓國工農一模一樣。而1988年美國片商首次直接在韓國發行放映時,激進的電影工業反美份子,還放蛇進電影院阻擋美片入侵。

  2005年韓電影出口總值追過了德國,成為僅次於美、日、英、法之後的世界第五大電影出口國。所以正在世界市場上崛起的韓國電影工業處境,當然和被嚴重打擊而沒落中的韓國農業截然不同,但為何他們反不公平貿易的同志感情卻如此親密呢?

  8日韓星遊行時也提出了聯合國文教科組織2005年才通過的「保護與提倡多元文化表達公約」,來反對美國電影、電視和音樂的入侵。該公約第8條規定,當一國認為本地文化表達方式受威脅時,可以實施補貼和配額等保護措施;而目前已經有十個國家準備依此條約來實施新的電影配額制度。這個公約是由法國和加拿大共同提案,192國贊成、2國反對下通過的,而那2個國家就是美國和其跟班以色列。更無恥的是,美國加入此公約的討論前,已經長達19年不參加文教科組織的任何活動了,竟然為了反對此公約,又假裝熱心文教起來。

  幕後大力支持反對此公約的,就是以好萊塢財團的代言人「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國際分身MPA,它打擊弱國電影工業前科累累。1993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前,它成功使墨西哥政府取消保護國片的配額,使墨國電影工業從此一厥不振;現在它又在加拿大強力遊說取消加國電視對本地節目的配額。取消配額是為了進入韓國國內市場,可能只是美片商表面的理由,真正目的應該是打擊世界市場(特別是最具潛力的亞洲市場)的新興對手 ─ 韓國電影工業。韓國電影人之所以沒有像其他亞洲藝人般的流落到好萊塢討飯吃,反而是韓片勉強能夠成為西方電影工業的「公平」競爭者,當然是拜配額保護所賜。美國憑藉歷史強權累積的經濟優勢,要求韓國取消這種達到公平競爭的基本條件,難怪韓星和韓國工農能夠車拼相挺、鬥陣反美了。

  台灣影劇界面對跨國文化市場競爭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一方面全國上下用台灣的驕傲來看待即將競逐好萊塢金像獎提名的李安,另一方面卻是國片幾乎已經從電影市場上消失了的挫敗。台灣影劇圈的菁英總是想像著自己會是下一個被國際電影大獎發掘的東方之星,根本不會和韓星一樣批判反省跨國電影資本入侵的後果。不斷喧嚷著「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民進黨政府,擔心得罪美國,而對「多元文化保護公約」噤聲不語。也許台灣國片的前途,只能寄望於那些自資籌款拍攝網路電影的另類電影人,她/他們現在用搞社運組織的方式拍片,不知能否有一天也能發展出像韓流一樣的,由強大社會運動支撐的台流文化。

延伸閱讀:
為何李英愛簽名支持韓農?由南韓「銀幕配額」爭議到本土文化運動 明報2006/02/20 ◎葉蔭聰

另一種最遙遠的距離

天李安宣布將新聞局頒發給他個人和公司總計二千萬台幣獎金捐出,除了感佩國際大導有自知之明、不佔用有限資源而回饋新人外,這個善舉也暴露了新聞局「電影事業暨電影從業人員參加國際影展獎勵輔導執行要點」是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規定,以及整個電影政策資源分配的錯誤心態。然而新聞局面對獎勵政策錯誤到連獲獎者也不敢領獎的程度,卻沒任何自我檢討之聲、繼續沾沾自喜。

輔導金遠低於獎金 這個輔導要點的大小眼性格,以新人林靖傑的待遇為例:《最遙遠的距離》同樣在威尼斯影展獲得「國際影評人周」單元最佳影片,也同樣被謝志偉局長熱烈接見宣傳,但按此要點,本片屬觀摩單元獲獎,導演僅可獲十萬元入圍獎金。報載謝志偉將專案簽報,最高也不過再發六十萬元特別獎金。而李安因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獲獎後兩年內再拍攝國片,可再獲
電影資金最高百分之五十、上限八千萬元的輔導金。謝志偉又宣布《色,戒》將是「雙卡」之一,代表台灣角逐明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請問如果二度奪金,新聞局要不要再上演一次頒發二千萬,李安捐回的戲碼?《色,戒》獲獎一次,導演和電影公司可獲得納稅人一億元的補助,與新人林靖傑總共獲得七十萬獎助,可謂電影工業裡「最遙遠的距離」之一。

林靖傑能夠開拍本片,距他上一部三部曲短片《猜手槍》已有九年,期間只能與小劇團和社運工作者合作,拍攝極低成本短片和紀錄片維生。他終於在2004年獲得五百萬輔導金開拍,又能在威尼斯獲獎,比起更多無片可拍的
電影工作者,已屬特別幸運。2005年有12個新人(含林靖傑)獲得國片輔導金,總金額僅5200萬;2006年減為9人,總金額僅4100萬;一整年新人的拍片輔導經費,《色,戒》獲得的二分之一輔導金即全部打死。2006年度若加上資深導演的輔助金1400萬,再加3D動畫旗艦輔導金3500萬,總數也才九千萬,不及《色,戒》的一億獎金。

應實施「國片配額」 《色,戒》和獲得國際大獎的
電影當然值得獎勵,在此之前已有太多獲獎的工作者證明台灣不缺電影人才,台灣死亡的電影工業能否夠起死回生,是整體環境重建的問題。國產片在台灣市場僅佔1%左右,今年上半年總票房僅二千餘萬元,下半年可能靠《色,戒》暴賺創下「奇蹟」,然後呢?
對照2006年韓國國產片市佔率突破60%,一年多前韓國
電影界還為了反對簽訂韓美FTA(自由貿易協定)使每家電影院國片放映日從146天減為73天,於7月1日罷拍一天,並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我們很希望新聞局能比照「入聯公投」嗆美國的精神,帶頭推動立法,在台灣實施「國片配額」,才是用本土電影工業環境創造未來台灣之光的正途。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永毅
http://1-apple.com.tw/apple/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loc=TP&PageType=new&sec_id=5&NewsType=twapple&showdate=20070929&art_id=3859143#Scene_1

------------------------------------

咳咳..這真應該好好來發動一下連署才是!
"最遙遠的距離"--11/2隆重上映

蔡藍欽

他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到了大學看到了更多不同於他的生命,也因此看到更深的自己。

對他而言 音樂只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而已他對唱片公司說:不要曝光,不要出名,不要壓力,這是他出唱片的三大原則。沒想到一語成讖。

  二十一歲那年 開始創作歌曲,第一首作品為丁曉雯演唱的"不再想起"。同年,開始為首張專輯籌備,並創作專輯中大部分的歌曲。
  二十二歲那年 整張專輯完成配唱,卻在專輯完成後的一個禮拜,因休克導致心臟麻痺送台大醫院不治,享年二十二歲又三個月。

一個作詞作曲演唱的新人,也讓台灣樂壇永遠無法遺忘
在他二十二歲那年,他燃燒了生命,昇華了靈魂卻也充實你我的日子

http://www.tsailanchin.com/

第四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年9月28日至10月2日真善美戲院

以「在地發聲」為主題,試圖提引世界各地原住群體的影片製作( indigenous filmmaking)和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的非原住民影像作品,藉由雙向觀點、多元主題的民族誌影片的呈現,交互觀察在地者與局外人所透露的切入角度和創作盲點,亦試圖透過影片的各家觀點、主題呈現、媒體策略和表現形式與風格等等面向,輻輳出更細膩、更具層次的對話的可能性。

放映資訊:http://www.tieff.sinica.edu.tw/ch/2007/c-index.html

李雙澤

節錄自中國時報  (20070929)

 李雙澤畢業於淡江數學系,一九七七年九月十日他在淡水北海的興化店海邊游冰,同行幾位美國人,因風浪大而險遭意外,李雙澤奮不顧身救人,後來不幸溺斃,時年才二十八歲。
 就在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七六年的十二月三日,剛從西班牙、
美國遊學回台的李雙澤參與淡江大學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李雙澤在台上發表了一段著名的「可口可樂演說」,對當時的大學校園和流行樂界,丟出一顆炸彈。
 他說:「我從菲律賓到
台灣美國到西班牙,全世界的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擔任那場演唱會主持的知名廣播人陶曉清說,那時楊弦、吳楚楚、胡德夫已開始演唱自己的歌,但數量確實不夠多。演唱會後,透過淡江校園刊物大篇幅報導,讓李雙澤言詞成為了「可樂事件」,揭起校園「唱自己的歌」的風潮。


 這次發起為李雙澤在淡江校園立碑,並舉辦紀念音樂會的李雙澤紀念會,由曾任淡江大學化工系教授,現為新竹教育學校長的曾憲政擔任召集人。他說,當時淡大各大社團活躍,自由思考言論風氣濃厚,淡大校園外,有片平房專門租給學生居住,俗稱「動物園」,李雙澤和好友、老師常在動物園的院子裡開唱。
 李雙澤去世後,與他來往密切的
英文系教授王津平、中文系教授李元貞、德文系教授梁景峰創立紀念會,至今每年都會頒發一萬元的獎學金給兩位在藝文方面有特殊表現的學生。曾憲政說,每年李雙澤祭日,他們都會到北投法藏寺探望他。

劉鳳學

陳淑英/專訪  (20070929)

 劉鳳學是台灣舞蹈界的先驅之一,她成長在烽火連天的年代,從國立長白山師範學院畢業後,曾赴日、德、英進修舞蹈。她在一九八一年赴英攻讀博士,成為我國第一位舞蹈博士。「當時月薪五百元,存了十年才湊足旅費,很值得。」

 民國三十八年她來到
台灣,那時大家都還不重視原住民文化,原住民還被稱為「山地人」的時候,劉鳳學一個女子就已經到山上、到蘭嶼,與原住民部落生活在一起,做田野調查了。
 劉鳳學更用英國拉邦舞譜的方式,記錄原住民的舞蹈文化,她是
台灣最早、最有系統、也最有成果記錄台灣原住民舞蹈文化的人。

 她說,剛到台灣時,有一次去屏東霧台,清晨起床,看到石板屋前,一個五十幾歲的婦女走在小路上,摘了路肩一朵小花就往頭上戴。以前她總覺得天人合一這觀念很抽象,但看了那婦女後,她突然感到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該活得如此輕鬆。這種與自然結合的感動也是原住民舞蹈最能打動她的部分。
 她喜歡原民文化的純粹內斂,不論是宗教、日常
生活、舞步,都連結土地與海洋。劉鳳學從一九五四年開始,對原住民舞蹈作有計畫地研究,也親身到蘭嶼及台灣各部落作田野調查。她曾經將原住民九族的不同傳統舞蹈,讓由九族青年親自演出,拍成錄影帶作為珍貴的紀錄保存

 沒停下腳步過的她說,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別人加諸我們身上,只有時間不是別人給,而且是公平的。因此,劉鳳學很守時,尤其排舞時,不能耽誤或被耽誤時間,更嚴格要求學生守時,「曾經有學生遲到被我鎖在門外一整天。」
 劉鳳學一年到頭只有舊曆年才放十幾天假。平常排舞的日子,她都從早上九點排到晚上十點多,回到家後,繼續做跟舞蹈有關的研究。這幾年新出了一種編舞軟體,她跟學生上密集班,一把年紀自己學電腦編舞,「常常忙到半夜兩三點。」
 自比有雙「老狐狸」眼睛的劉鳳學,連上術科都自備教材,教學生抄筆記。如此認真,她不覺得苦,反而是種享受。她說人不要抱怨,抱怨就等於屈服,等於失敗,「我很少有時間發牢騷抱怨」,自己做好,環境就會變好。
 

 這麼多創作,可有滿意的經典之作?劉鳳學說「沒有」。她不認同許多「經典」作品這樣的概念:「經典要丟到垃圾桶去」。
 她說自己不嚮往經典,不想被過去框架住,她一直警惕自己,「每次做出來的作品都要不同,刻意讓它不一樣。」
 劉鳳學常告訴舞者,過去封建時代,自己無法主導生命,但現在大家獨立,可以自己支配人生,作一個「完全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她的舞者不是每個都科班出身,她認為有其它學科做背景,大家腦力激盪,可以有更大的
空間及智慧思考身體。她說,一個舞者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要止於舞!」

2007-09-27

費里尼

9/28起 光點台北 「完全費里尼」影展 節錄自960927中國時報

完整收錄費里尼一生廿三部作品...展現出費里尼以漫畫家出身的背景,也可得見他片中人物的雛型。現場並將展出九套戲服,分別來自《卡薩諾瓦》與《羅馬》兩部經典作品,前者正是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傑作。

 《八又二分之一》當然是費里尼最知名的影史經典,以前無古人的形式描述一個導演創作的苦悶,無論在什麼時代的影史十大影片票選中永遠高居前三名...未看過費里尼電影的觀眾,比較適合由《大路》、《小牛》、《卡比里亞之夜》等早期偏向新寫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入門。

 聞天祥表示,李安的《色,戒》剛因大膽床戲而引發話題,其實早在一九六○年,費里尼就在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
生活的甜蜜》中驚世駭俗,片頭就由直升機吊著耶穌像飛過一群比基尼女郎,片中色慾橫流,呈現酒池肉林的心靈空虛,並犀利地諷刺宗教,當年曾讓羅馬教廷憤而杯葛費里尼,後來《新天堂樂園》片中大家跑去戲院偷看的,正是這部《生活的甜蜜》。

影展相關訊息 http://www.twfilm.org/fellini/open.html

阿瑪珂德 Amarcord (Amarcord)
賣藝春秋 Variety Lights(Luci del varieta)
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Lo sceicco bianco)
小牛 Vitelloni(I vitelloni)
大路 The Road (La strada)
騙子 The Swindle (Il bidone)
‧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 (Le notti di Cabiria)
生活的甜蜜 The Sweet Life(La dolce vita)
八又二分之一 Federico Fellini's 8? (Otto e mezzo)
鬼迷茱麗葉 Juliet of the Spirits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愛情神話 Fellini Satyricon (Fellini-Satyricon)
小丑 The Clowns (I clowns)
羅馬 Fellini's Roma (Roma)
阿瑪珂德 Amarcord (Amarcord)
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 (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樂隊排演 Orchestra Rehearsal (Prova d'orchestra)
女人城 City of Women (La citta delle donne)
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 (E la nave va)
舞國 Ginger and Fred (Ginger e Fred)
費里尼的剪貼簿 Fellini's Intervista (Intervista)
月亮的聲音 The Voice of the Moon (La voce della luna)
婚姻介紹所 A Marriage Agency 
‧安東尼博士的誘惑 The Temptations of Doctor Antonio
該死的托比 Toby Dammit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9/27-30 國家戲劇院《熱情馬祖卡》 節錄自960927中國時報

鮑許一九九八年的作品,混合了葡式鼓樂、歌曲、爵士樂、打擊樂,還有狂野的探戈、森巴樂及巴西華爾滋,激昂澎湃又清新動人,洋溢著生命力。
 《熱情馬祖卡》是鮑許城市系列的創作之一。她從一九八六年為羅馬編作《維克多》 開始,陸續為羅馬、維也納、馬德里、洛杉磯等城市編舞。亞洲方面,她創作出紀念香港回歸的《拭窗者》、韓國首爾的《粗糙的切割》,及以印度文化為主題,但目前尚未命名的舞作。

  她會與她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成員一同到委託的城市
生活,直接感受當地特殊文化,再進行創作。而這次在台演出的《熱情馬祖卡》,就是她在一九九八年接受里斯本世界博覽會及里斯本德國歌德學院的共同邀請,為葡萄牙量身訂作。不過她卻沒去葡萄牙本土大城,倒是選擇前往位在西非,十五世紀的葡萄牙殖民地維德角(Cape-Verde)群島取材。
 島上被火山熔岩所覆蓋的特殊地形,藉由集體唱歌跳舞抒發心中苦悶的習慣,以及海浪拍打岩岸的海潮聲,在《熱情馬祖卡》中都可以發現。這支舞作已巡迴世界各大劇院,回響不絕。


 鮑許說,到不同城市感受不同生活文化的經歷,為她「開啟一扇窗,並改變創作習慣。」
 

不擅於大眾面前剖析自己作品的鮑許,之所以成為現代舞蹈劇場的代表性人物,就在她冒險解放了傳統舞蹈型式。她更在舞蹈中不斷針對愛情、憤怒、掙扎、人生的失落等問題,提出思考。在她的作品中,芭蕾、現代舞、街舞、默劇、特技,或者吃喝玩樂都融合在其中。大膽熱情而充滿奇想的豐富視覺,更令人目不暇給。

 鮑許崛起的時候,許多評論者質疑她的作品太荒謬,因為舞蹈動作太少。鮑許當時回應的話,如今成了名言:「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

 鮑許的成名作是一九六八年編的《在時光的風中》,得到科隆編舞比賽大獎,這也是鮑許唯一一次參賽紀錄。她決定冒險,走出自己的風格,在一九七六年以《七宗罪》做嘗試,融合舞蹈、戲劇、綜藝歌舞秀等形式。有許多舞者不明白用意,覺得自己無用「舞」之地,紛紛離開她。
 鮑許創作的習慣,會一直對舞者提問,像是她曾經問她的舞者「做什麼事自己會覺得羞愧?」、「會和一具死屍做什麼?」鮑許談到自己創作的這種「怪癖」時,笑說:「往往我提的問題比獲得的答案還多,多到真的忘了問過什麼。」


-----------------------------------

通暢自由的穿越
我喜歡

2007-09-26

色戒兒

"導演一方面要挖演員,一方面又要保護演員"

"如果沒有充分的信任,如此沒有保留的演出是不可能的"

"王力宏在《色,戒》中扮演愛國青年鄺裕民,一場殺人戲連拍7天,讓他失控大哭,「殺人是我生命中不曾有過的經驗,我拍完後全身顫抖,很不舒服。」
導演李安回想當時情況,「我緊抱著他,那是我導演生涯最感動的一刻,我分享了他的蛻變與成長。」 "

-------------------------------------------------

會喜歡劇場,
想來除了當初的身體開發之外,
跟他的遠離道德.多元嘗試所帶來的遊戲空間及蛻變是脫不了關係的,
社會已完整的規範了許多,
若未適時的加以開啟。衝撞,
拑制很容易會包覆地愈加緊密,
愈加資本化的社會,
也愈需要逃逸的空間,
這是草莓族E世代的由來
文明永遠擺脫不了瘋狂
正如酒神更得到人們永遠的崇拜,
用真心拍攝的電影也最能得到大眾熱烈的回應

好像扯的遠了
其實這篇是想來說說關於哭與蛻變的脫不了干係
蛻變與哭的脫不了干係
蛻變與哭的脫不了干係
挺有趣的不是
呵呵

想想自己關於哭的經驗
最驚天地泣鬼神的一次
是發生在2002年第一次出國去峇厘島吃了姑姑的夜裏
在與當地人分享了那盤炒蛋各自鳥獸散後
閉上眼
其實感覺自己是在一座充滿綺麗色彩流轉的船艙裏
晃呀蕩的
但或許是暈船了八成
我終於哭了起來
聲音只能用淒厲如鬼哭神號一般形容
好一陣子終於釋放完畢
暢快極了
心裏卻不禁納悶著怎麼隔壁那戶閤家出遊的VILLA裏一點動靜也沒有
怎麼會呢?
真是納悶呀!
但也好省得我一番解釋!

哭聲就這樣伴著鄰海上陣陣襲來的波濤聲消散而去
也是我第一次對哭有如此深刻的體驗
突破了腦袋的禁錮

累了就睡了
趕明兒還要去跟那些人計較怎麼吃了我那麼多姑姑還就這樣跑掉,
他們也應該留下來好好抱抱我的!

色戒

0925中國時報焦點新聞版裏一篇龍應台說色戒的文章-
http://www.tol.com.tw/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070925&nfno=N0005.001&nsno=1&nkeyword=%a6%e2%a7%d9&SearchArgs=Keyword%3d%a6%e2%a7%d9%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070828%26DateTo%3d20070926%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還沒看到片子,
但文中提到"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真也是挺道地的說法,
讓我想到那時金枝一齣"群蝶"的戲也說道-
查某人若籽蕊花A
若是沒水
真緊丟Aㄌㄧㄢ去
水若阿落
真緊丟A活起來..
也是異曲同工啊!
(因為水指向的是精液)

但是女人只是這樣嗎?
我們會愛上任何一個"槓上"我們的男/女嗎?
那也真是太粗糙.太無知了吧!

文句裏不是說的很清楚嗎?
那只是其中的一環,
說中了一半,
是"通過",不是"直達",
花兒需要的也不只是水,
還有陽光跟空氣呢!

2007-09-25

放棄治療VS安樂死

中國時報 2007.09.25 
 自19世紀以來,安樂死便一直是西方基督教國家一項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天主教基於維護生命的神聖性」,反對任何形式的安樂死。然而天主教內部有人卻認為,「放棄治療」不等於安樂死,有必要予以釐清。
 天主教一貫反對安樂死,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就任以來,已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闡述這一立場。今年2月,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呼籲信徒不要受騙,以為安樂死合法化之後,就可以假慈悲之名剝奪人的
生命

 不過,以敢言著稱的前米蘭樞機主教馬帝尼在教宗做出上述宣示後不久,於《24時太陽報》發表
文章,將安樂死定義為「一種縮短生命,肯定會造成死亡的行為」。
 但他也引用《天主教教理綱要》的內容,認為病人可以
放棄「過度熱心的治療」,也就是在康復無望的情況下,可以拒絕採取不相稱的醫療程序。
 高齡80,本身患有巴金森氏症的馬帝尼解釋說,這樣做非為了造成死亡,而是無法阻止死亡的來到,只得接受它。這項論點引起教會內部對於該如何界定合法拒絕接受治療以及真正安樂死的辯論。


 醫學界目前對安樂死並無統一的定義,不過按
操作方式,可區分為「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
 前者是按病人要求,採取注射等方式結束病
人生命,後者就是馬帝尼所說,按病人意願停止治療(如除去病人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去年12月,義大利一名罹患肌肉萎縮症,在病床躺了9年的60歲病人威爾比,在一名麻醉師接受其要求,替他拔掉呼吸器後,達成結束生命的心願。
 這件事不僅使該麻醉師受到義大利醫學會
調查,天主教教會甚至公開表示,拒絕替威爾比舉行宗教葬禮。
 義大利人絕大多數為天主教徒,安樂死在義大利幾乎無立足之地,協助他人安樂死者最高可被判處15年徒刑,但
法律也規定病人可以拒絕治療。
 義大利醫學會一個審查委員會後來決議,不懲處該麻醉師。委員會成員之一法薩尼醫生是天主教徒,他說馬帝尼樞機主教的
文章讓他們看清安樂死和放棄治療之間的界線。

 在歐洲,荷蘭、比利時和阿爾巴尼亞是少數已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美國50個州也只有奧勒岡州准許醫生協助病人安樂死。不過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六成的美國人支持將安樂死合法化。
 在
英國,安樂死仍屬非法。不過,去年11月間,皇家婦產科醫學會向英國生物道德委員會提出建議,考慮准許對殘障的新生兒進行安樂死。
 值得玩味的是,英國基督徒醫學團契針針對這項提議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好比治療嚴重殘障的
新生兒,或對極度過早出生的早產兒進行救治,會形成極大的「負擔」,那麼是可以考慮放棄救治。

---------------------------------------------

因為日前一位義大利加醫療專家書指出,前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臨終前幾周,曾透過拔除餵食管加速他身體變弱,算是安樂死的說法造成的震撼再度激起放棄治療與安樂死之間操作型定義的爭議。

或許因為接受了安寧照顧相關觀念的推廣,
對於個人生死的問題希望是可以參酌個人意願的,
生命的情境如此多元,
生死除了入世的觀點還有出世的,
硬是要以單一的絕對因應恐怕是無知.殘酷多於慈悲吧!
個人生命最終的權利仍要受到權力的擠壓/壓迫

也因為相信生命的臨終經驗將會被帶到來世的說法,
希望總要讓人能在他甘願/意願的情況下安然的離去,
才是對人最大的尊重及幫助!
如果有了這層共識,
那麼剩下的便是繼續仔細地釐清安樂死與放棄治療之間的操作方式了

蓮花基金會等團體在這方面已經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http://www.lotus.org.tw/ShowArticle.asp?tid=29&subtype=安寧療護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使用說明
作者:蓮花基金會
出處:安寧緩和醫療關懷手冊
●安寧緩和醫療定義
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第三條第一款)

●適用對象
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之末期病人。(第三條第二款)

●心肺復甦術
指對臨終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施予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第三條第三款)

●意願表達
1.意願書
  -末期病人得簽署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第四條)
2.預立意願書(第五條)
  -二十歲以上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得預立簽署意願書。
  -意願人並得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以書面載明委任意旨,於其無 法表達意願時,由代理人代為簽署。
3.意願人得隨時自行或由其代理人,以書面撤回其意願之意思表示。(第六條)
4.自2006年開始,健保IC卡已開放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民眾只要電洽 (02)-28081585「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索取意願書兩聯單,或按此下載, 填寫完畢寄回,便可由該協會代為登錄。

●意願書要件
1.內容
  (1)意願人之姓名、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及住所或居所。
  (2)意願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之意願及其內容。
  (3)立意願書之日期。
2.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
3.實施安寧緩和醫療之醫療機構所屬人員不得為見證人。(第四條)

●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之要件一
1.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
  -其中一位應具專科醫師資格。
2.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
  -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末期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其最近親屬出具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代替之。但不得與末期病人於意識 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明示之意思表示相反。 (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

●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之要件二
1.親屬之範圍
  (1)配偶
  (2)成人直系血親卑親屬
  (3)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
  (6)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
  (7)一親等直系姻親
2.意思表達之效力
  -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前項各款先後定其順序。
  -後順序者已出具同意書時,先順序者如有不同之意思表示,應於 安寧緩和醫療實施前以書面為之。(第七條第三款至第五款)

●安寧緩和醫療實施程序
1.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治療方針。
2.病人有明確意思表示欲知病情時,應予告知。
3.相關安寧緩和醫療處置,詳細記載於病歷。
4.意願書及同意書併同病歷保存。(第八條、第九條)

2007-09-24

關於泰皇朝

當你抵達泰國,搭車離開機場後,沿途會發現泰國最紅的人就是九世泰皇浦美蓬,他也會是你第一個記住的泰國人。因為他的畫像被做成旗幟和國旗一起在每條路上飄揚,他的大幅照片每五分鐘會出現你的眼裡一次,強迫性的置入你的認知,晚上閉起眼睛,很快就會浮現他的影子。走幾步路就可以看見路邊由民眾自由捐給泰皇獻金的捐款箱,光天化日大把鈔票擺在那裡也不會有人搶,人民自發性的掏錢出來盡點心意。

走進各大賣場或百貨公司,有一個專櫃只賣黃色polo衫,圖騰上寫著一些祝福的話,賣場裡很多人穿,皇宮附近更多人穿。『這是國服嗎?』我不禁出現這樣的疑問:『買這polo衫的人都是什麼心情呢?有人強迫他們買嗎?還是買了會節稅?』領隊小陳說,泰國人是自願自動自發的去捐錢的,去年泰皇生了重病,泰國人民為了幫他祈福、為他延長壽命,所以全國上下都穿黃衫。黃色是因為泰皇的生日12月5日在星期一,對信佛的國家來說,這是屬於星期一的誕生色...

泰皇今年八十歲,十八歲登基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他的形象夢幻至極,他的愛情也是泰國人傳承的神話。他留學英國專攻農業,回泰國馬上親自下鄉教導人民各種農業知識,致力改善下層階級的生活,在泰國經濟極低靡的時候,由英女皇當保人,讓他跟歐洲各國借了42億回泰國,因為他的努力和誠信,讓泰幣一點一滴的往上爬。他把自己的時間都獻給了泰國人民。貴為泰皇,他也是個藝術家,身上包攬好多才藝,每種才藝都是專才,都足以成為專業。他熱愛攝影,泰國皇宮的大門入口擺著他拿著單眼相機的大幅照片;他也熱愛音樂,爵士樂和古典樂都有驚人的演奏和創作實力,經常作曲,還會一大堆樂器,鋼琴、薩克斯風、黑管和小號。最恐怖的是,他竟然還會開飛機,他在泰航的訓練下拿到機師執照,是第一位會開飛機的皇室成員。這樣的泰皇不僅是偶像,已經接近傳奇,我猜他應該也是個好廚師,只是他沒機會煮飯,也一定會是好園丁,只是他不需要動手,感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就會成功,這種人一定有很讓人欽佩的堅毅特質或成就動機。

泰國人民非常以泰皇為榮,泰國在他的帶領下,社會越來越進步,泰皇自愛的情操更讓人心甘情願的尊敬他、愛戴他。只要有任何污辱泰皇的言語或玩笑,泰國人就會拼了命的抵制它。在泰航對泰國皇室的介紹裡,有泰皇夫妻的照片...聽說他們夫妻倆非常恩愛,從一見鍾情就相伴至今。果然證明,有能力維持一段長久且幸福關係的人,他們的性格是值得學習效仿的,這表示他們多以和待人,情緒穩定,心態彈性健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好,這樣的人自然會受許多人喜歡。

泰皇的性格遺傳應該也是其來有自,他的祖先們各各都是有名的善皇。泰國早期最紅的皇帝是拉瑪四世,就是【安娜與國王】(周潤發)的泰皇。因為他的特殊經歷,先學佛又跟傳教士學英文,於是聘請英國教師當他兒子五世皇的家教,結果五世皇大力改變了泰國,成了泰國國父...1868年朱拉隆功登基為皇,因為他認為不需要被這麼多人服侍,所以廢除奴隸制度,也把很多在皇宮工作的人裁員。從皇宮出來的人,開始必須要自力更生,那些曾經為皇宮裡的皇帝、嬪妃或大臣按摩的人,就出道開起古式按摩...另一個興起的行業就是泰國浴。這是皇室裡頭幫皇帝洗澡、取悅皇帝的一招,這些人走出皇室後,也開始服務老百姓。御廚們也走出皇宮,所以坊間許多太上皇膳食就變成平民美食。因為拉瑪五世解放奴隸,我們才有機會體驗皇室的各種享受。

節錄自http://www.wretch.cc/blog/abig99&article_id=18264078

--------------------------------------

原本在動腦雜誌的電子報上看到關於泰皇蒲密蓬的介紹,
感到十分驚異及些許對泰國近年來發展的理解,
礙於版權不便轉載,
因而從網路上另蒐來相關介紹,
也發現了這個精彩的BLOG,
與你分享~

伊朗女作家 國際文壇新寵

中國時報 丁文玲/台北報導  (20070924)
 中東地區裡,伊朗堪稱對西方文明抱持開放態度,女性地位也明顯較高的國家之一。六年來隨著回教恐怖份子的攻擊行動頻仍,中東與歐美之間的緊張氣氛升高,伊朗女作家與作品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美英等國,不僅對於伊朗女性的文學才華感到好奇,也企圖透過這些書寫了解神秘的伊斯蘭世界紗。
 二○○三年出版《我在伊朗長大》聲名大噪的莎塔碧之外,享有盛譽的伊朗女作家還包括同年出版《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的作者納菲西(Azar Nafisi)。納菲西是伊朗德黑蘭前市長的女兒,她的母親曾是伊朗首位民選的女性國會議員。她與莎塔碧成長過程相似,家境良好,被送往英、美留學,在美國奧俄拉荷馬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
 一九七九年納菲西回到德黑蘭教書,長達十八年間,這位女性學者拒絕戴頭紗,且與女學生們秘密組織讀書會,私下分享被視為禁忌的文學經典。在納菲西被德黑蘭大學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之後,她回到美國,將這段經歷寫成兼具紀錄體、小說與書評性質的《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另一位出伊朗女作家妮瑪(Marina Nemat)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妮瑪十六歲就因為在學生雜誌上寫反對新政府的文章,被逮捕入獄,並被判死刑。一九九一年她逃到加拿大,今年出版融合了黑牢血淚回憶與家族歷史的《德黑蘭的囚徒》。
 其他的伊朗女作家還包括阿米瑞華妮(Anita Amirrezvani),她出生在德黑蘭,在美國舊金山長大,青少年時期回到伊朗,大學又返回美國學習。她是位舞蹈與藝評家,今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作品《花之血》,描寫一六二○年的伊朗,是有關年輕女孩,如何藉由編織波斯地毯的天份,逃脫悲慘的宿命。
 娜海 (Gina B. Nahai)出生在伊朗、在瑞典與美國受教育。她的代表作是《孔雀的哭泣》,第二本小說《信仰大道的月光》是一部關於二十世紀伊斯蘭家庭的黑暗寫實小說。今年她則發表以德黑蘭猶太社群為主角的長篇小說《裡海之雨》。
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被公認是當前國際藝壇上最具代表性的伊朗女性藝術家,她以攝影、錄影藝術和電影為媒介,傳達女性在伊斯蘭社會裡受到壓制的現狀。

馬歇馬叟辭世

載自中國時報 2007.09.24 
馬歇馬叟本名馬歇.曼格爾,一九二三年三月廿二日出生在法國東部史特拉斯堡的一個猶太家庭裡。納粹佔領法國期間,其從事屠宰業的父親遭蓋世太保逮捕,後死於奧許維茲集中營。他本人則加入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部隊,並以馬叟為其姓氏。
 馬歇馬叟曾看過默劇大師卓別林的表演,從而對默劇產生極大
興趣。戰後,他於一九四六年前往巴黎夏荷杜藍戲劇藝術學校接受表演訓練,師事法國默劇大師艾提安.德固
 一九四七年,馬歇馬叟首次以自創的小丑角色「畢普」(Bip)登台演出。此後,這個塗著白臉,戴著一頂被壓扁的帽子,時而憂鬱,時而逗趣的角色,就成了他和無數觀眾心靈交流的
工具,也是全球觀眾記憶最深刻的形象
 透過畢普,馬歇馬叟盡情揮灑人類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六十年來,這個從未在舞台上吐露半個字的角色,演活了暴躁的
服務生、馴獸師、編織毛線衣的老太太…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不僅令觀眾開懷大笑,也讓他們潸然淚下。
 
在一場名為「青春、成熟、老年、死亡」的表演中,馬歇馬叟只用了短短幾分鐘,便生動呈現了一個人年輕到死亡的全部生命歷程。
 馬歇馬叟的表演也給了不少
年輕藝人啟發美國流行歌壇巨星麥可傑克森著名的舞台招式「月球漫步」(moonwalk)就是學自畢普的「逆風而行」。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某些創作靈感,也來自他的演出。
 對於自己為何選擇默劇,馬歇馬叟曾說:「
語言不必然能夠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他認為默劇就像音樂一樣,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在默劇裡,肢體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是靈魂最深的渴望。不過,下了舞台的馬歇馬叟卻是出了名的活潑健談。
 馬歇馬叟的表演靈感除了來自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等默片前輩,以及歐洲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即興喜劇傳統外,也參酌了
中國的京劇和日本的能劇。
 廿世紀上半葉,隨著默片式微,默劇也一度跟著沒落。默劇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得到復興,馬歇馬叟功不可沒。


......「劇中小人物在平凡的時候顯得很平凡,貪小便宜這種事情樣樣來,很有戲劇效果。可是這些小人物在面對人生戰場時,又表現出一種阿Q、唐吉珂德的精神!」金士傑說,他最忘不了馬歇馬叟的作品《面具》。劇中,演員在台上不停變幻不同面具,有哭臉、有笑臉,但是各種表情的面具換到最後,那個笑臉的面具怎樣都拔不下來。演員的身體不斷抽搐,十分沮喪,因為知道自己的面具再也拆不下來了...

-------------------------------------------

重點是--
他過世於我的生日
出生於我一個重要朋友的生日啊
真是太美好了
好走啊
謝謝您

2007-09-21

2002拼裝淨土
























2006嘉義生猛




2003水手


2007師大




















帕坦加利的【瑜珈經】第四章 解脫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過藥物而獲得、通過念誦咒文,以及通過靜坐冥想而獲得。
生命由低級到高級轉化,是由於自然的創造力。 行為無論好壞都不直接引起蛻變,只是除去對自然力的障礙,就好像農夫在田裡除去石頭,才能犁溝灌溉一樣。
意識可由真我的力量產生。 那個原初的意識,仍控制著那些被創造的意識。 只有那些達到三摩地的意識才能免於欲望,成為最高的。

瑜伽士的行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
由此三者,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果報。 即使有時間、空間、物種的阻隔,由於記憶和習性,那些果報都能持續。
對喜樂的追求是永恆的,而欲望和習性則沒有開始。 它是由因、果、支持與對象造成,沒有這些,它便不存在。
過去與將來,各依它們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它們或潛藏,或顯明,各按其特性。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為這是整體的進化。 對象相同,但如果意識不一樣,看出來便不一樣。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是否能被心靈認知。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心靈被調整至的狀態。
意識的調整永為知覺者所知,因永恆的靈是不變的。
那些心靈不能照亮自己,因為他們是作為對象而被認知。 知覺者與對象不能同時被知覺。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 當心靈變成更高形式的靈體,便能知覺更高的意識。
在一切知覺中,知覺均被被知覺者著色。 心靈受欲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 對於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覺者來說,他們的真我與思維分離。 得到分辨的意識,便能達到自由。

有些時候思維從過去的習慣而來。 上文說過,去除這些習性便是去除障礙。
那些達到完全的分辨,完全捨棄了各種欲望的狀態,叫做三摩地。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種因果的障礙,獲得自在。 知識免除所有遮蔽,變成無限,感官的作用也變得很小。 完成了它們的目標,三態之進化便停止。 不斷進化的到了最後,成為一種明顯的轉化。
當三態完成了它們的目的,便達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識。這便是絕對的自由。

帕坦加利的【瑜珈經】第三章 禪定力量

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 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 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

由掌握靜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這種掌握是通過不同的階段。
此三者比以前討論的更為內在。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於無種子的境界。
那種控制的狀態是心靈聯繫上控制的活動,使那些習性消減下來。 這流通因不斷練習而穩定下來 。
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 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象成為一樣。 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
事物的性質是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原理。 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 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

平凡字句與意義的知識是混亂的。通過靜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聲音的知識。
對過去的習性作冥想,便能得知過去生命的知識。對他人的身體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不是知道思想的內容,而是它的內在狀態。 對身體的形狀作冥想,對形相的知覺便被阻閉,對眼睛的顯現便被分離,那個瑜伽士的身體便不被看見。

行為的後果有快有慢,從內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時間。
對不同的氣力,例如大象的氣力作冥想,便產生大象的氣力。 對內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隱和遠處的知識。 對太陽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識。 對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識。 對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運動的知識。 對臍輪作冥想,便得到身體運作的知識。 對喉嚨作冥想,便能中止飢渴。 對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體穩定。 對頭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擁有超覺的視力。
由於直覺的力量,產生所有知識。 對心臟作冥想,便能得到有關意識的知識。
喜樂是從靈魂與智慧的無分別而來。通過對真我的冥想,便會得到真我的知識。 由此便達到超覺的聽力、視力、味覺和嗅覺。
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礙。

當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縛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識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之中。 控制了這個靈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荊棘的傷害。他能克服死亡。
通過對生命能量的控制,身體發出光明。 對乙太及聽覺作冥想,便能聽見上天的聲音。 對乙太及身體的關係作冥想,瑜伽士的身體便能變得很輕,能夠在空中飛行。 對心靈作冥想,便能離開身體,那時無明便會去除。 對物質的精微和物理形狀、狀態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質。 由此可使身體變得極小、極大,以及不可被損。 這個身體變得美麗、有力及強壯。
通過對器官生命力和它們性質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這些感官。 這樣身體便能像思想般飛快移動,控制超覺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通過對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間關係的冥想,便能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以無欲無求來毀滅束縛的種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縛,達到自在。

瑜伽士不要因這些靈力而驕傲起來,因為這樣便會使他產生障礙及下墮。
對時間的運動,之前及之後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識。
這種冥想可以分辨兩樣極相似的事情,就算它們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樣。 那直覺的知識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質。
當真我變得與生命能量同樣純潔,便達到完美與自在。

帕坦加利的【瑜珈經】第二章 實踐鍛鍊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學習經典,和對神的順服。
目的是促進冥想,除去障礙的根源。
無知、我執、迷戀、厭棄、貪求,是生命的五種障礙。
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 無知將那些不是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不屬真我的,認同為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屬於真我的。
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
迷戀是對欲望的追逐。
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
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會自己助長的。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 如果成形以後,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

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 一旦生根,便影響生命的狀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
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甚麼都是苦的。因為一切都在改變,事物變成它們相反的狀態。
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
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
自然有四種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
知覺者只是知覺本身,雖然純潔,還是通過思維來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認同於這個思維。
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 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這些都會毀去,但對其他人來說,仍然存在。
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便產生這個世界。
無明是它的原因。 如果沒有無明,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知覺者便得到自由。 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

智慧有七個階段,隨著知識增長,一個接著一個展現。 通過瑜伽的鍛鍊,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持戒、精進、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欲、不貪圖。 無論何時、何地、在甚麼情況,屬於甚麼階級,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內外潔淨、滿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學習經典、對神順服,都是精進。 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對抗。
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無論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認同。
如果由貪婪、怒氣、迷惑成為動機,無論是溫和、中度還是猛烈,都會帶來無窮的苦難和無明,因此要發展出相反的。 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
不說謊,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 不偷盜,便能得享財富。 不縱欲,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 不貪圖,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
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
精神上的潔淨,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
滿足產生最大的快樂。
身體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滅那些不潔而來。 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 姿勢必須穩固舒適。 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這樣,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
掌握了姿勢以後,便要控制呼吸。 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
在外、在內,以至於靜止不動,都因應時間、地點和數目而調節,呼吸又細又長。第四樣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內。 於是對光之遮蔽便除去。 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
如果精神脫離了知覺,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
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

帕坦加利的【瑜珈經】第一章 靜坐冥想

現在,我們要解釋甚麼是瑜伽。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 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 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
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 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
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 錯誤的知識是謬誤,不由實相而來。
字面的知識但沒有對象便是幻想。 失去覺醒便產生睡眠。 那些還殘存的經驗過的事物便是記憶。

通過鍛鍊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 堅持不懈便是鍛鍊。 經過一段長時間,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
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欲望。 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這便是最高的。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
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
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其他人則要經過信心、發奮、記憶、靜慮、智慧等階段。
有些人意願很強,很快便可進入冥想。 由溫和到強烈的鍛鍊,效果最好。
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
神靈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 祂是所有知識的來源。 祂是古人,以至於今人的導師。
祂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AUM)。 此聲應常念誦,便可達到成功。
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
疾病、怠惰、猶豫、疲弱、物欲、謬見、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穩定,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
此外還有憂慮、緊張、呼吸不勻等。 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

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仁愛、喜樂和平等心。
要平等對待快樂的與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識純潔。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使心靈平靜。 這是由於那超越的、內在的光。
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欲望。 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
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鍊。 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

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 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那樣來直觀對象。
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對象。 同時思維有所轉化,淨化了記憶,使對象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
精微的對象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

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 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現。 智慧便與真理合一。 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 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 這種控制一旦達成,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


----------------------------------------------------


這份瑜珈經譯文是香港的釆菊譯的,來自明師出版社網頁:http://www.angelfire.com/biz/onlinebooks/

譯者按:瑜伽經大約成書為西元三百年,而各項歷史文物的出土表明瑜伽在西元前3000年的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這篇譯文只是根據手頭上有的四個英譯本互相參照譯成,只宜作粗略的參考,不能算作確定的版本。

對症發音 ㄚㄣㄥㄤㄨ五音療法治病強身

2007.09.21  中國時報 湯文璇

 中國傳統自然醫學中,有很多靠著古人身體力行驗証出來的漢方、療法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治好不少人的毛病,音療即是其一。 音療可以緩解許多疾病的症狀,在北京西苑醫院即用音療當做處方,肺癌病房放「商」樂,肝癌病房放「角」樂。而台北護理學院健康中心主任劉吉豐副教授則利用科學儀器初步發現,ㄚ、ㄣ、ㄥ、ㄤ、ㄨ五個音,可以預防、緩解肝、心、脾、肺、腎方面的疾病
 劉吉豐表示,音療依陰陽五行及阿發、貝他等波長舒緩身心,調整代謝功能,國內有人用音療將貝他腦波轉換成阿爾發腦波,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但是我們用自然醫學的五音療法,預期將貝他腦波直接轉變成戴爾他腦波,可以更有效的消弭症狀。

■發音正確 15天即有成效
 劉吉豐說,我們結合傳統中醫與自然醫學,做的音療和坊間的音樂療法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音樂不是每一個小節都很平穩,像治療失眠的音樂中,放鬆精神層面的阿發腦波出現時,也許夢中正和女朋友牽手;可是當貝他腦波出現時,就會出現和女朋友分手的惡夢。但是自然五音療法就沒有這個問題,「只要發音法正確,在15天內大概就可有成效。」

■音療與五臟的關係
 劉吉豐表示,音療法是以傳統中醫做基礎,配合五行理論,再借助自然療法進行五臟音療之實。經研究的結論如下,
 ●肝:發ㄚ音,肝主魂,失眠與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心為主神、要發ㄣ音;失眠者要發ㄚ和ㄣ的音。肝同時又主藏血,和女人的內分泌有關。
 ●脾:發ㄥ的音,脾主運化(新陳代謝),ㄥ的音主肌肉痠痛,主統血;貧血發ㄣ、ㄥ兩音正好是任(ㄣ)督(ㄥ)二脈,和免疫系統有一定的關係,持之以恆的發音就不易生病;而便秘者發ㄥ音可以消除宿疾。
 ●肺:發ㄤ音,肺主肅降(和排毒有關),主呼吸道和氣喘,管咳嗽,發ㄤ音可通調水道,對鼻塞、過敏、胸悶有效。
 ●腎:發ㄨ音,腎主骨,主能量及水,每天沒力氣、腰背痠痛,生殖力有問題,與肝腎有關,而肝腎同源,所以要ㄚ、ㄨ兩音齊發。
 ●心:發ㄣ音。

■有相生相剋問題 須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音是可以一起發,但傳統中醫中有相生相剋問題,必須要注意。像咳嗽,在西醫認為是肺出問題,但中醫認為是脾出問題,「母病及子」才導致肺出問題,所以發ㄤ音不見得會好,要發ㄥ的音則會好。又如肝火大造成的失眠,肝剋脾,有時發ㄥ的音反而會治好,這些都必須經過中醫師診療後,再施行音療法效果會好很多。
 由中醫整體來看,首度把傳統醫學和自然的五音結合、五行對五臟來做治療,在劉教授所做的社區研究調查中,有位老人家告訴他,每天做音療後,睡覺品質已經比較好了。

■練習發音注意事項
 劉吉豐副教授提醒要做音療時,要注意的事項有:
 中醫有相生相剋的原理,要做音療最好先經過中醫師的諮詢後再做。
 要發聲時,必須站著,雙腳與肩膀同寬,站穩才開始發聲。
 發音時間個人肺活量而定,每次大約5分鐘。
 發兩種音時,最好間隔5分鐘。
 聲音愈大愈好嗎?那可是不一定,以不傷喉嚨為主。
 ㄣ、ㄥ發音不精準時,要怎麼辦?一般說來大家發音都還好,但是碰到老人家有腔調者,只有多練習,發聲是可以矯正的。
 如果有其它病症,最好還是要先就醫,音療是一種自然療法,在合併治療時,以不傷害自己的體力為主。
 沒有場地限制,當妳身心疲累時,站起來發聲即可,最好不要干擾到他人的安寧。

2007-09-19

美女媽媽及牠的孩子


媽媽走時的留念

2007-09-16

「讀」家挖寶 尋訪北縣舊書店

【何醒邦/專題報導】
  板橋:「活水書房」位在板橋的南雅夜市內(南雅東路77號,29667847),是家四十幾年的老店,20坪的店裡,裡頭什麼類型的書都有,就是沒有教科書。雖店的規模不大,但書價實在便宜,書況也不錯,約為定價的3折以下,分門別類的放置,也便於找書看書。老闆王識堯說,他其實不喜歡看書,但挑書很有一套,多去台北的住家、回收場收購。為符合夜市型態,所以書籍以大眾型為主,客人以逛夜市者或學生居多,他們到半夜兩點都還在營業。若您剛好在南雅夜市附近,值得順道去看看。
  剛搬到板橋市大觀路一段一號(29602257)一個多月的「懷舊書舖」,就是原本位在南雅夜市的「後街舊書城」,內有二手書報、文史哲、藝術類等兩、三萬本叢書,當然也有童書、小說、與漫畫。多由老闆到府收購,有時客人也會拿來店裡轉賣,售價約為定價的四、五折左右。由於分類細,就算剛搬家,仍有許多舊雨新知前來,享受尋寶的樂趣。而李老闆對店裡的書瞭若指掌,有什麼想要找的書,都可以直接問,他也會介紹相關書目。
  時機歹歹,但「廉價書局」的洪老闆,卻將借書店做得有聲有色,除了板橋板橋市裕民街40號(82512497)的本店外,還在新莊開了家七十坪的分店。因為廉價書局的書真的很廉價,約為一般定價的三折,但熟客還可以再打八折。   洪老闆說,因舊書屬於薄利多銷,就只有「勤快做、整車收」。設在夜市裡的書店,種類琳瑯滿目,文學、童書、愛情、小說漫畫都有,排放得乾淨整齊,地下室更有許多書刊雜誌,是頗有規模的書店。
  三重:「booker小店」還真是小。在往返三重與新莊間的重新橋下(0938759121),有1座1坪大小、在橋下跳蚤市場營業的書架,就叫做「booker小店」。經營10年的老闆吳文俊,每天上午,就帶著一個180公分高、共 5層的書架前來,地上再放一些過期雜誌,就這樣營業起來。雖只有 1坪的攤位,但4百多本書籍包羅萬象,什麼都有。吳文俊說,因要符合跳蚤市場的口味,符合大眾需求,所以他的書多屬綜合型、實用類,例如最近流行瑜珈,這類書就會多進一些;但有些書友偏好文學史料,這時就會相約到他北投家中挑選。他一星期會更新一次書類,多半是到回收場收購、挑選,收購價一公斤約20至30元,比廢紙貴十倍;因若是書一直重複,客人購買力就不強。賣書則看書況、內容、或搶手程度而定,平均一本約50元左右。現在假日人潮多,已做出固定的口碑。
  瑞芳:「上了山就看海吧,遠了塵就沉寂吧。」在九份老街後方,有一家面海、可以看到基隆嶼的書店,專賣文史哲、藝術、或跟台灣有關的二手書籍,這間店叫做「九份樂伯二手書店(基山街182號,0958571502)」。但怎會有人想來此開書店?老闆樂伯說,主要是九份有山有海的環境吸引他前來,也藉此享受退休後的生活,真要賺錢不會來九份。一年多來,生意尚可,客人以老書蟲佔三成,遊客佔七成。賣價是一般書價的5折,有些會特價,現有1萬本藏書,庫存7千本。15坪大小的書店,就像是樂伯的私人書房。樂伯只要看到適合的、符合書店主題的書籍,都會不遠千里,跑遍全台灣去收購,主要以有歷史意義為主。他記得,有一本鹿港詩人洪棄生,在民國十年出版的書,至今仍珍藏,讓書友輪閱品嘗。
  淡水:坐落於淡水河岸、捷運與渡船頭之間的「有河book(中正路五巷26號2樓,26252459)」,是一家以文學、人文、電影、藝術為主的非主流暢銷書店,本身喜好閱讀的老闆詹正德,當初本構想開一家咖啡店,但覺得只有咖啡太無趣,不如弄一個書店,沒客人時就可以看書。雖空間不到20坪,但因位在2樓居高臨下,可遠眺淡水河,亦避開人潮,算是鬧中取靜。其實這裡還是以賣新書為主,舊書約佔一成、 500本,主要提供客人交流或交換服務之用,只要花250元加入會員,在雙方同意下就可以交換,或跟老闆講好也可;若要買舊書,約為定價的五折左右。詹正德說,這幾年靠著網路部落格的宣傳,店內藝文愛好者眾多,但遊客來逛的反而少。   
永和:在永和的「小小書房(竹林路179巷20號,89251920)」,文史藝術性格鮮明,是一家以當代文學、文化研究、歷史哲學、藝術為主的書店,但也包括二手書和童書、繪本,以及音樂CD。嚴格來說,「小小」並不是舊書店,因它的二手書只佔一成,多是客人帶來此交流,售價也不高,約15元至60元應即可買到;加上有書、有音樂、有咖啡、有手工飾品、畫展、讀書會等相關藝文活動,可以讓老朋友、新朋友在這裡相遇、談心,所以倒比較像是個藝文展演場所。還沒開幕前,店主人劉虹風就在部落格記下每天進度,與網友分享,也有網友熱心提供實用建議,程度之細,都可以出版成「開書店的know-how」專書。一年前剛開幕時,也吸引許多網友慕名前來,探望這間理想中書房。


摘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070916&nfno=N0336.001&nsno=1&nkeyword=%a6%f3%bf%f4%a8%b9&SearchArgs=Keyword%3d%a6%f3%bf%f4%a8%b9%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070818%26DateTo%3d20070916%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2007-09-14

能活多久?想賺多久?

今天有一則震撼性的報導「市售天珠有九成都是假的」,看來賣天珠的商家這下子要慘了;以前不是常有類似的「真相大公開」報導,結果被報導的廠家「一夕之間」就垮了,最近的一件就是「瑪 ×芙面膜」,在全省三十多家百貨公司專櫃,每月業績高達上億元,突然之間這個「品牌」就從人世間蒸發了,真糟糕!別聽錯,是「消費者」糟糕啦!
【你厲害?還是你走運?】
想一想你家附近是否有個熱鬧的商圈?它是何時「誕生」的?早知道在那地區若有個店面,不就賺到了?那麼你也看過原本車水馬龍的商圈「逐漸」冷清的現象吧?那又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天機」嗎?
活的夠久的人,應該看過的「天機」更多,最後你有何「結論」心得?你覺得天底下的好跟壞有「永遠」嗎?如果你很能體會「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句話,你一定是很惜福的人。
誰會知道三十年以後「這塊農地」會變成「商業用地」?然後一個「窮農夫」搖身一變為上億元身價的「田僑仔」,是他八字好?還是他祖上有德、有保佑?
很多「富可敵國」的大建商,你看他是「經營得法」所致?或是他「消息靈通」?還是「真有眼光」?也許是「官商勾結」吧?
【小心樂極生悲】
你無法想像我看過的「天機」有多少?我以前客戶中,有位擁有三輛名車的大老闆,因為事業失敗,全部財產都被法院凍結,有天夜裡居然打電話要跟我借五千元,他給我那種「天地之差」的感覺,我實在很難形容。
我現在經常會跟一些「有錢人」相處,我也隨時在研究他們「因何有錢?」我更關心他們這些有錢人的心態,尤其是「正在想什麼?」哈哈!
有的人很有錢卻還千方百計想賺錢,我看他「數鈔票」大概上癮了吧?當然「賺錢」是一件「很刺激」的好事,可是你摸了錢的手「沒洗乾淨」,小心染病上身。
我的經驗,賺錢當下的幸運兒都會不自主的「自大」,這是上帝對你的懲罰,因為你賺到了錢,卻失去了你的「謙卑」,而沒有了謙卑護身,你就容易「破功」。
【下一次輪到你】
你能活多久?100歲嗎?終究還不是要死?你那麼有錢,你的肚子能吃多少?當你徹底知道「錢再多」也比不上「內心的滿足感」,你就會體會「不賺錢的樂趣」。
有許多「老」企業家,還在忙著開會研究「投資什麼最好賺」,你賺的到,但你吃得到嗎?你為何不去研究「如何助人」?反正那些「多餘的錢」你也用不上,不是嗎?
你現在最有意義的「工作」是什麼?你都不知道,你真的白活了,還在賺「你用不到的錢」?你頭殻壞掉了丫?
人生不就是幾十年的日子?斤斤計較何苦呢?人家給你就拿,不給你就算了,反正十年一運「好壞照輪」,現在不怎麼樣,沒關係「想開點」,十年以後就輪到你了!

轉載自吳建宏老師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5385&prev=5392&next=5371&page=1&sc=1#yartcmt

2007-09-10

台商去大陸

這是一個在聯電的工程師寄的 ... 從我為何買不到臺灣製橡膠手套談到晶圓八寸
我不是學經濟的,也非經濟系畢業的,但是我知道臺灣晶圓一去中國,臺灣的晶圓就全都關廠,我先告訴大家一個事實, 臺灣製造醫療用手套的十多個大廠,這一年來全部關廠了, 因為我買不到了。 這件事情是幾個月前吧,事務主任說:「奇怪了,怎麼都進中國製的貨。」問之前的廠商是怎回事,廠商的業務代表小陳,就到會議室說:「臺灣的手套工廠,都收起來了,私下我好奇地詢問:「臺灣的橡膠手套技術,中國怎麼會了呢 ? 」小陳就娓娓道來中國本來沒有製造高醫療手套的實力,臺灣有十家手套公司供應全世界醫院,市場很大,很賺錢!
高雄的一家橡膠公司 ( 兄弟檔的 ) 看到臺灣媒體說,中國市場勞工便宜、去中國投資更賺錢的美話,該兄弟就想:一個勞工便宜十分之一的話,一千個勞工,一年就多賺三千萬喔! 所以就把廠一部分移到中國東南,工廠移到中國後,剛開始三個月賺了錢,就擴充生產線到河北、瀋陽,他在石家莊的廠,技術被中國以偷竊的方式得到了 -- 製造高級橡膠之後石家莊書記就以國營企業的廠子,開始生產一模一樣的高級手套,搶單子,臺商怎麼搶都搶不贏國營企業,為了搶單子,壓低報價亂搶單,打亂了市場價格,很快的,台商支持不下去收攤了,很快的,就連在臺灣的橡膠工廠也敵不過中國的國營橡膠廠,一個個倒閉了,臺灣橡膠工人,幾千個被資遣了,工人失業,幾千個家庭就失業了。後來石家莊這個書記高幹,把橡膠生產線變成六條,變成自己經濟創造自營的工廠,賺大錢,把錢匯款給他在美國的子女。

中國人的策略就是偷到技術後,以國家的力量壓低價格? 並以水災稅、飛彈稅、環保稅....等等各式各樣的怪稅把台商壓死 ... 臺商永遠玩不過中國政府 ~一個臺幣一百元的垃圾桶,中國政府叫你台商以十萬元買一百個小垃圾桶,你就得買,否則就開五百萬的罰款,你買不買 ? 中國要你台商死,只要一眨眼、一揮手,土地說好免錢的,只要中國說:土地現在要收錢了, 一坪租金一千,台商馬上撐不下去 ... 更恐怖的是,不只是台商撐不下去,就連臺灣的廠商,也敵不過中國瘋狂的低價報單。美國為什麼沒有把八寸晶圓移到中國 ? 臺灣的八寸晶圓一但到中國,若被中國偷了技術後不但中國的台商死亡,就連臺灣所有的竹科全部死亡 ... 媒體記者常常騙臺灣人的一句話就是:臺灣出超中國兩百萬美元 (臺灣賺中國兩百萬美元) ,這真是狗屁的話,兩百萬美元是臺灣的機械,臺灣的高科技的機械,臺灣把兩百萬美元的機械賣給中國,賺了兩百萬美元,但是,臺灣這兩百萬的機械,可以讓十萬臺灣人就業、臺灣人薪水50億、以及千億台幣的產值。臺灣從中國賺兩百萬,卻造成了臺灣產值減少千億、DP減少一成 ( 約一百億美元 ) ,中國賺兩百萬美元,卻造成臺灣少賺全世界百億美元?!....

此文節錄自網路郵件<未來的工作在那裡 ? 一個被大陸逼得走投無路的台商>
-----------------------------------------------------

嗯。
小心唷,
不要再盲目樂觀的遷廠了吧,
現在的大陸可不是那麼簡單.可信的呢,
想過去的台商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說這些其實我也不是很懂的事,
說這些其實要過去的也都早過去了吧!
各種滋味後果也都嚐的差不多了,
有成有敗,
台商們彼此之間一定也會有很多經驗交流的,
無論如何
這仍然是一片新大陸,
雖然不像哥倫布發現的那樣原始,
但怎麼可能不試試看
就怕錯失先機 也怕坐以待斃

現在我只是個小老百姓
即使不是台商
關於大陸
我們都同樣有著各種愛恨矛盾或恐懼吧

經過了第一輪的廝殺
是不是有更多的心得經驗
知道怎麼因應了?
不管政治媒體的亂象
也不要被恐懼打敗
小心 真的小心
加油 也請好好加油
前瞻也記得後顧
才能踏好你的腳步
百姓或台商
我們都得努力
不能讓台灣弱到失去與大陸抗衡的條件
特別是在他們結束共產專政以前

2007-09-08

大麻

李明璁  摘自 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 20070908

留英時的宿舍庭院裡,有叢不甚起眼、開著紫花的綠葉植物,是管家奶奶的老貓在夏日傍晚經常靠近玩耍之處。我後來才知道那叫貓薄荷,含有一種相當於費洛蒙性激素的「荊芥內脂」,讓吃下葉子的貓產生各種短暫性的幻覺甚至狂喜,於是會蹦跳、搖晃甚至打滾,直到精疲力竭。
雖然貓薄荷宛如貓的大麻菸,但其種子卻極易買到,且簡單栽植就能發芽。除了給貓享用,婆婆也經常以之泡茶、甚至加入沙拉調味,據說可治頭痛、反胃和失眠。換句話說,帶給貓兒情緒高張的這玩意,對人們而言卻是鎮靜與緩和的自然藥物。也因此,它絲毫不牴觸老奶奶那簡約風格、維多利亞式的禁欲花園。

彼時夏日伊始,劍橋兩萬學生好不容易熬過痛苦期末,華麗的學院派對陸續登場,通宵達旦飲酒跳舞。或許所有狂歡儀式,不過是圖個當下解放,就像尋找著薄荷葉的貓兒。尤有甚者,在子夜裡的研究生俱樂部、或康河暗處的小舟上,違禁的大麻被捲起點燃,悄聲應和著吟唱、辯論、囈語、詛咒或告白。
二十多年前,曾有三名學生因「哈草」被逮,學院並未報警只讓牧師訓話飭回。據說他們是在晚宴結束後躺在河畔草坪,一邊吞雲吐霧,一邊輪讀柯立芝(S.T. Coleridge)的詩。不久竟全睡著,直到守衛跑來關心,才發現三人手上仍握著熄掉的捲菸。他們其中一位,後來成了我室友的指導教授,極有希望角逐諾貝爾獎;而另一位,則進了執政的工黨內閣。
在歐洲多數國家,大麻與其說是一種令人恐慌的毒品,更精確而言是一種介於社會接受邊緣的「迷幻物」。表面觀之,「非法」固然是大麻的定義,但警察對於小量持有者,卻採取一種「寬容但不允許」(tolerate but not allow)的微妙應對。只有荷蘭,坦率成為自願的例外。

如今的阿姆斯特丹之於大麻擁護者,就像是維也納之於古典音樂愛好者。然而千萬別以為後者人數遠多過於前者,或認定古典音樂作為一種「精緻文化」,其對文明演進的影響,就必然大於迷幻藥物──作為一種反文化(counter culture)、與「再文化化」(re-culturalization)的驚人驅力
若要列舉曾談及大麻如何帶來豐富感官經驗的文人、藝術家甚至科學家,恐怕一星期的報紙都不夠連載。在經典的《論藥物》一書中,美國學者D. Lenson乾脆直言:「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許多堪稱典範的詩人及理論家,表面上談論的是發揮想像,其實卻是用藥後的飄然欲仙。」

將植物製成藥物,是史上最二律背反的發明之一:它一方面許諾了盎然生機,卻同時暗示著可怕威脅。大麻曾為多數文明當作必需藥品,如今卻遭多數國家以毒品之名禁絕。是藥或毒,其實不只是醫者的技術劃界,無疑更是一套社會建構。1980年代前後,美國政府對大麻先鬆後緊的兩極態度,背後複雜的政經算計、及其造致自由人權受損等議題,已有許多歷史學家提出批判。
在古希臘神話中,酒神戴奧尼塞斯所帶給人類的沉醉、暈眩和狂喜,造致了文明與和平。然而,希臘人卻只能以祕密而謹慎設限的狂歡儀式來祭拜他。對凡人來說,戴奧尼塞斯既能灌注謬思,也能驅使發狂;陷入某種出神之癮只能偶一為之,而非生活常態。於是,人類總會嘗試在沉溺與禁制間摸索超越之道,而不甘只作繞著薄荷葉反覆打轉的,疲憊的貓。

--------------------------------------------------

是這樣的沒錯

我反對濫用毒品
及為了其帶來的龐大利益而泯滅人性的相關作為

但一昧的將大麻與其他毒品打成了一掛
簡單的政治正確
直叫人覺得愚昧可笑

開心今天讓我碰巧看到這篇文章 : )

2007-09-07

最遙遠的距離

阿傑導演不願消費阿才的死亡或失蹤,
也只有自己人才知道,"最遙遠的距離"幾乎是阿才的遺作哪!
管他威尼斯媽媽嫁給誰!
反正好消息是,在8/29當天阿傑到都蘭鼻普渡阿才之後,
在各方朋友的深情促請與東管處處長與遊憩課林課長的金援支持下,
東海岸的朋友將可以在10月底,於迦路蘭參加"最遙遠的距離"東海岸首映會!
比電影院上映早兩三天喔!
就像日出一樣,我們將是全台灣最早看到這部電影的台灣居民哪!
期待,這部差點因為男主角出海長泳不歸而夭折的阿傑傾家蕩產嘔心瀝血之作!
明知不可為而為,賣不賣座其實已經不重要,
一如阿才當年走入都蘭灣的心情!
紀念曾經存在的真實......

引自http://mc.ewuyu.com/node/75#comments

-----------------------------------------

謹獻上..

無限 珍. 重.

不論他是否拿到了國際影評人周單元最佳影片獎

期待他11/2的上映

山西黑窯「黑奴」事件 越揭越黑

【大紀元6月15日訊】
上千名8至13歲兒童,被販賣到山西洪洞縣等地非法磚廠做苦工的案件被揭露後,中外震驚。在海内外輿論和媒體壓力下,中國總紀檢組長張鳴起等官員組織專案小組到洪洞縣現場進行調查。全國各地不少失蹤兒童的父母在事件曝光後紛紛趕赴山西尋子。許多網民斥責這一事件是民族和國家的恥辱,也是對中共自稱人權最好的極大諷刺。一些媒體更指出此一案件全靠家長千方百記尋找失蹤的子女才引起關注,當地官方基本上處於被動、不作為,甚至阻撓的立場。
據悉,這些孩子大多在鄭州火車站、汽車站、立交橋下、馬路邊等地方被人販子或誘騙或強行拉上車,以500元一個的價格賣到山西的黑磚窯做苦工,山西臨汾市、永濟市是窯場比較集中的地方。
有媒體表示︰「迄今為止,山西永濟等黑磚集中的地區,還沒有任何機構針對黑窯開展整治行動。在黑磚的每一根煙囪下面,犯罪黑窯數目仍在不斷增長、童工的苦難仍在延續,而所有失蹤孩子的家庭仍在焦灼地等待。」

官商勾結 權錢交易撐起罪惡保護傘
《北京青年報》稱,洪洞縣曹生村的黑磚是村支書兒子所開,所以當然受到特殊保護;更多的黑磚是當地納稅大戶,「與政府官員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據廣州《新快報》報道,雖然奴役童工已存在數年,但當地政府並未配合解救童工,反而協助和包庇磚廠負責人。一名叫柴偉的童工父親說,他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曾到臨猗縣臨帚鄉一磚廠救人,但派出所公安礙於廠主是有勢力人士而未予協助,最終柴偉只救出7名童工。又有一次,柴偉到永濟縣栲栳鎮派出所求助,公安甚至直接拒絕救人。
據河南都市頻道報道,一個到黑窯場尋找孩子的家長發現一個小孩是自己的同鄉,想把他帶走,結果當地派出所的人說,這小孩是窯場花了幾百塊錢買來的,你只要找自己的孩子就行了,不要管閒事。對此一名網友表示:「當地黑磚窯之所以如此喪心病狂,和警方的態度應該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之間肯定有著不可告人的交易!」「當地警察已經變成黑煤窯主看家護院的私人武裝!有網友則聲稱要「起訴政府不作為」。與此同時,許多網友更是呼籲「集合較多的人,用武力端掉黑煤窯」。

現代「黑奴」境遇慘不忍睹
《新聞晨報》披露說,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在磚窯裡搬動磚坯。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稍有怠慢就會棍棒加身,有的被監工暴打致傻或致殘。他們蓬頭垢面,有的身上還穿著沾滿塵灰、破爛不堪的校服。他們中間,甚至還有八九歲的孩子。這是發生在山西南部幾百座黑磚窯裡的真實故事。
6月5日,大河論壇出現一個題為——《罪惡的「黑人」之路!孩子被賣山西黑磚窯,400位父親泣血呼救》的帖子,帖子裡這樣描述黑窯裡的孩子們:「...在這些手腳並用、頭髮長得像野人一樣的孩子中間,有的已經整整和外界隔絕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殘;有的孩子被監工用燒紅的磚頭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後被人救出在醫院治了數月也未痊癒)。他們每天工作14 個小時以上,還不讓吃飽飯,有時因勞累過度,稍有怠工就會被監工隨手拿起的磚頭砸得頭破血流,然後隨便拿起一塊破布一裹了之,繼續幹活,至於拳打腳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傷也不給醫治,如不能自愈或傷情惡化,奄奄一息時黑心的工頭和窯主就把被騙的苦工活活埋掉。這些孩子身上都因為長期不洗澡長滿了牛皮癬似的皮屑,他們最小的只有8歲,8歲的孩子為了一頓飽餐是那麼順從,每天都幹著成人都難以承受的重活。他們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監工或打手巡邏站崗。」
據稱還有更多的童工仍然身陷苦海,主要來自河南、四川、湖南及湖北。 河南等地傳媒昨日亦發起全省徵集失蹤者活動,希望把名單交給公安部門。
東方日報評論指出,山西黑案曝光已逾一周,中央政府遲至前日才有反應,但級別低得讓人心酸...由非政法單位介入山西黑窯大案,讓人質疑中央有意將這宗驚天大案性質蛻變為「非刑事案」,誤導輿論,難免鑄成「打草驚蛇」、「大事化小」之大錯。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15/n1744763.htm
山西黑窯事件 相關專題: http://epochtimes.com/b5/nf3923.htm
----------------------------------------------------------

記得之前看到的一篇報導
不可或忘呀
各個講究兒童人權的組織們
加油!!

人禍 河南賣血百萬人染愛滋

中國時報 2007.09.07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河南省究竟有多少人因賣血醜聞感染愛滋病?保守估計最少一百萬人,而這場堪稱世紀浩劫的血禍,其始作俑者不是愛滋
病毒,而是權力腐化所代表的心魔,其中,最應負責的是前河南省委書記,當今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
香港「亞洲
週刊」深入河南省發現,一九九五年河南基層醫生王淑平,曾就愛滋病問題向河南和中央提報,結果被當局打壓,被迫出走美國。案情曝光,中央曾令衛生部長陳敏章徹查此案,卻被時任河南省衛生廳長的劉全喜謊報過關。
事情發生於一九九二年,劉全喜在河南大辦血站,想出口血漿賣給
美國生物製品公司,搞所謂的「血漿經濟」。當時全省一哄而上,河南睢縣甚至喊出「不賣血就是不愛國」的口號,連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染黑頭髮冒充年輕人賣血。
據統計,這段期間河南
全省共有一百四十萬人賣過血,其中大部分是農民,他們每賣一次血可得五十元人民幣。不過,血站只要血漿,不要血球,為此血站想到一舉兩得的好辦法,即把同種血型的血球混合、清洗,再回輸給獻血的人,回輸的同時還可以給獻血人五元人民幣,以致賣血一發不可收拾,一人感染,全部遭殃

問題愈演愈烈,而當時擔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長春,不可能不知「血漿經濟」造成的影響。劉全喜特別向李長春夫人求情,以避中央調查。劉的膽大妄為,先後得到該省二位組織部長的相挺,包括現任河南省委副書記陳全國和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黃晴宜,而這二人都因跟隨李長春而入主京官,官運亨通。
反而奮起抗擊愛滋役情的王淑平、高耀潔(有
中國民間預防愛滋病第一人之稱)與披露事件的記者張繼承,連遭打壓整肅。

---------------------------------------------

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輕率的政策
慘烈的後果
直叫人無言以對呀...

2007-09-06

雲林兒






雲林伊

六輕工業區